最近,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:从高校到职场,从学生到公务员,国家层面开始频频提到要“治理内卷”、“打破唯学历、唯加班、唯功利的恶性竞争”。
这一转向,并不是偶然,而是背后藏着一整套系统性的战略思考。
很多人觉得“内卷”不过是年轻人喊喊的情绪词,但事实上,它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“阻力场”,必须动手了。中国为什么突然要大力整治“内卷”?
一、什么是“内卷”?
“内卷”这个词,原本是人类学概念,后来被年轻人借来形容“低效无意义的过度竞争”。
比如:
小学生上奥数、学编程;
本科生要考研,研究生要考博;
996打工人熬夜到死,不是为了创造价值,而是“不能输”;
公务员考试几百万人抢几千个坑位,卷到连“应届生身份”都成了门槛。
一句话:大家都拼命,但没有人变得更好。
这不只是个别人的焦虑,而是国家层面看到的“系统性问题”:内卷不仅耗费年轻人的时间和健康,还吞噬了社会的创新力、幸福感和生育率。
二、为什么现在突然动手?
背景一:年轻人“躺平”越来越多
以前的年轻人拼命“卷”,现在的年轻人干脆“不卷了”。就业难、买房难、结婚难,最后就是“干脆不生、不拼、不管了”。
大家可能都有感觉,现在很多年轻人“佛系”了,讲究缘分,一切顺其自然,不争不抢。
但问题是:一个没有拼劲的年轻人社会,不可能有未来。
治理内卷,不是为了鼓励“躺平”,而是要创造一个更合理、值得努力的环境,让年轻人“有卷的动力,而不是被迫被卷”。
背景二:经济发展方式要变,不能再靠“过度竞争”拉动效率
过去,中国靠人口红利、高强度劳动、高学历筛选完成了初期工业化。但现在,时代变了:
人口红利逐渐消失;
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;
竞争越激烈,反而越无效。
如果继续放任内卷,只会让年轻人精疲力竭、企业卷死同行,社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要从“低质量的竞争”转向“高质量的合作、创新”,必须从制度上砍掉内卷的根。
背景三:科技、创新型社会需要“少卷一点、多想一点”
在AI时代、技术时代,拼的不是“谁加班最狠”,而是“谁想得最远”。
但现在的教育、职场生态,却不断训练出“标准答案型人才”、“唯KPI型员工”,不允许试错、不鼓励异类。
这么卷下去,不但没有乔布斯,连华为都卷不出第二个。
整治内卷,是为了让更多人跳出“高压笼子”,去尝试、去创新、去突破。
三、一连串动作不是闹着玩的
高校不再唯论文、唯四六级,注重综合能力评价;
公务员考试改革,打破唯学历倾向;
鼓励“职业教育”抬头,不让人人都走一条独木桥;
中小学减负、限培训,防止从小就被“逼着卷”;
企业鼓励灵活就业、鼓励创新导向而非加班导向;
大厂加班文化被曝光、被规范,996慢慢走向终结。
这些变化不只是“喊口号”,这一连串的动作,我相信,不是闹着玩的,应该会有成效。
四、打破内卷,是一场“全民解压行动”
整治内卷,不是鼓励懒惰,而是清除“低效、压抑、焦虑”的发展方式,让真正有能力、有热情的人跑得更远。
你会发现,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回小城镇创业、想走非主流路线、想做些“有意义的事”而不是“争第一”。
未来的中国社会,不需要一千万个“第一名”,而需要一千万个“真实、有创造力、活得不焦虑的人”。
生活才是人生的重心,如果本末倒置,让生活为工作服务,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?
而整治“内卷”,就是迈出的第一步。
配资炒股配资平台,配资指数平台,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