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评价丰子恺(1898-1975):温情不输沈从文,讽喻不输钱锺书,而且还自带顽皮天性。
在《此生已近桃花——丰子恺传》中,讲述了丰子恺一生的经历,以及时代的变迁。作为中国现代漫画的奠基者,他历经战乱与动荡,却始终坚守艺术的纯真与趣味。
一,
丰子恺的画,是中国最先被冠以“漫画”之名的作品,但他谦逊地表示“漫画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创始人是陈世曾。”
翻阅历史,“漫画”一词虽源自日本,但早在宋代洪迈的《容斋五笔》中就已出现。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金农也曾用“漫画”形容闲适或随意的画作。
丰子恺对漫画研究《漫画的描法》中定义漫画“简笔而注重意义”。
他将漫画分为三类:
1.感想漫画(表达个人情感)
2.讽刺漫画(针砭时弊)
3.宣传漫画(传递思想)
丰子恺是一位抒情漫画家,在战火纷飞,政治敏感的年代,他始终坚持艺术教育的“趣味性”而非“功利性”。
他认为,艺术的教导、趣味的培养以及“能欣赏美的心灵”的培育,是成功教育和快乐生活的关键。
二,
丰子恺从小就是家乡的“小画家”,少年时他甚至帮乡亲们绘制逝者遗像。
他17岁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,李叔同(弘一法师)任教美术音乐老师,李叔同不仅教他素描、写生、书法,更在出家前将明末思想者刘宗周的《人谱》赠与他,并在封面写下“身体力行”四字。
丰子恺头一次接受李叔同的“人品”和“画品”的思想,直到晚年,这一直深深影响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和言说方式。
李叔同在虎跑寺禁食打坐期间,频繁委托丰子恺帮忙处理俗务。后来丰子恺还请求李叔同带他一起出家,学习佛法。
李叔同很肯定丰子恺在西洋画技艺中的突进,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,也导致丰子恺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,舍弃了师范类学科的内容,专心学习绘画。
在师范学校毕业后,他没有选择回家乡当小学教师,而是和其他浙一师校友一同到上海办校,担任美术老师。
三,
在五四运动打破旧传统的精神号召中,丰子恺认为“忠于自然摹写的作品才能叫作美,西洋画才能称为现代艺术。”
1921年,丰子恺赴日留学,虽时间短暂,却彻底改变了他的艺术风格。
在东京的旧书摊上,他偶然翻到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漫画集,瞬间被震撼——原来水墨画也能如此写实,“以画的形式写诗”的理念,让丰子恺兴趣颇深。
梦二舍弃高成本的油彩和画布,仅用墨与纸,却让情绪在随意笔触中自然流淌。
这促使丰子恺重新看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潜力。另外,同辈人,陈师曾的正直修养与绘画艺术,受到世人尊敬,也给丰子恺带来巨大影响。
最终丰子恺开创出“古诗新画”的独特风格,用诗句与市井生活为绘画提供灵感与素材,开启“漫画”创作。
四,
丰子恺很早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画家、翻译家、作家和教育家。
1930年,由于形势需要,以及旧疾影响,丰子恺常深居简出,他许多早期文学和画作,都描述和赞美了人生的“黄金时代”童年,他也被称为“画儿童的艺术家”。
他画儿童画的初衷,并不是为了儿童,而是记录和表达一位成年观察者的感受和意见。
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,更得到国际认可:
郁达夫评价丰的散文“清幽玄妙”。
朱自清评价丰的画,“如一首首带核儿的小诗。”
泰戈尔盛赞,“他的画作表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理想世界。艺术的描写,不必详细,只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。”
《此生已近桃花——丰子恺传》的作者白杰明曾说,丰子恺的艺术“既纯真又深刻”。
他历经战乱、政治风波,却始终以温柔的目光看待世界。他的画里有市井百态,有童真趣味,也有对社会的深刻观察。
如果中国文艺界有一位“典型的中国人”,那一定是他——丰子恺。
配资炒股配资平台,配资指数平台,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